「避諱」其實始於周朝,《左傳》說:「周人以諱事神,名,終將諱之。」《禮記·曲禮》載:「名子者不以國,不以日月,不以隱疾,不以山川。」明文規定取名之避。後來《左傳》又加上「不以畜牲,不以器帛」這一條款,遂產生「六避」,但當時同音或近音的字不用迴避。名諱兩字中,只有一個字相同,也不用迴避。
除了避名,有些時候連姓也要改,例如漢明帝叫劉莊,莊姓者在那個時候多半改成嚴姓。就連官位名稱也不可以與皇帝一樣,相國本來是叫相邦,為了避漢高祖劉邦的諱,「相邦」之後改為「相國」。而最明顯的就是秀才,由於漢光武帝劉秀的關係,東漢孝廉「秀才」改為「茂才」,到了之後的朝代,才改回「秀才」。還有「徹侯」,因避漢武帝劉徹諱,改為「通侯」。
另外,除了官位還有節氣,如現在日曆上都會出現,剛剛過去了的「驚蟄」,該節氣在歷史上原本被稱為「啟蟄」,本意為蟄蟲開始活動。到了漢景帝劉啓之時,為了避諱而將「啟」改為了當時發音不同但略近的「驚」字。但因為意思從「開始」變成了「驚醒」,時序略有不合,因此孟春正月的「驚蟄」與仲春二月節的「雨水」的順序也被置換。同樣的,「穀雨」與「清明」的順次也被置換。
《火鳳燎原》的主角司馬懿死後被追尊為晉宣帝,因此晉朝成書的《三國志》就要將蜀漢將領吳懿改為吳壹,避司馬懿的諱,司馬昭被兒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太祖文皇帝。因此,就連生於西漢,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也要改稱為王明君;至於生於東漢的蔡邕女兒蔡昭姬當然不可避免,要改稱為蔡文姬。歷經東吳四朝的史學家韋昭,也因要避司馬昭的違而被改為韋曜。
不要以為前朝的人物要迴避現今的皇帝這事很奇怪,有時候傳說中的仙人也迴避皇帝,例如嫦娥本應叫姮娥,到了漢文帝之時,因為「姮」與漢文帝的「恆」字同音,因此「姮娥」在那時開始就被改為「嫦娥」,一直叫到現在。另外,因為要迴避唐太宗李世民,本來世人稱為「觀世音」的菩薩,後來就被逼將「世」字抽起,變成現在大多數人叫的「觀音」菩薩。在皇帝面前,觀音菩薩也要被逼去「世」,可想而知對皇帝來說,唯我獨尊是一件何等重要的事。
加入標題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