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倒屣相迎」這個成語的典故是出於蔡邕的,蔡邕是東漢陳留人,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儒,家中經常高朋滿座,另一成語「車騎填巷」也是形容他的,意指去他家作客的人多到填滿整個巷子。蔡邕不論天文、術數、書畫、琴藝樣樣皆精,飛白書就是由他所創(飛白書是書法中的一種技法,指在書寫時,毛筆筆頭沒有完全出墨,出現枯筆,使得筆劃中留有拖絲或留白的現象,因令人以飛動之感,故稱飛白。),熹平四年,蔡邕奏定六經文字,以隸書四十六碑立於太學門外,是爲《熹平石經》。後來董卓專政,但十分器重蔡邕,多次升遷他的官職,官至左中郎將,故亦稱爲蔡中郎。董卓死後,蔡邕卻被王允所捕,死于獄中……
蔡邕亦即是蔡琰(蔡文姬)的父親,蔡琰字昭姬,晉時為避司馬昭諱而改作文姬,博學有才,通音律,據稱能用聽力迅速判斷古琴的第幾根琴絃斷掉,是建安時期著名的女詩人。
回正題,蔡邕在一次聚會時,座上客依舊滿堂,部下報告說王粲來訪,蔡邕欣喜若狂,急著出門迎接,把屣倒轉來穿,自己卻未發覺。當時大家見到王粲只是個十五、六歲,身材弱小的孩子,都感到驚訝。蔡邕說︰「這孩子才學廣博,我比不上。我要把家裡的藏書文章都送給他。」就因蔡邕倒屣迎王粲,成為千古佳話的這句成語。
王粲字仲宣,山陽郡高平縣人,學識廣博,擅長辭賦,建安七子之一,被譽為「七子之冠冕」。王粲最初依附劉表,劉表以王粲氣質柔弱及不拘小節而拒絕任用。劉表死後,劉琮承繼其位,王粲勸其投降曹操。投曹不久,曹操闢舉王粲為丞相掾,賜爵關內侯。後升遷為軍謀祭酒,魏國建國後升為侍中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