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然專欄的名字叫「月旦評」,就不得不介紹一下許邵這個人,許劭字子將,汝南平輿人,是一位鑒察人品行、才能的著名人物評論家。許劭還有一兄長叫許虔,二兄弟被合稱為平輿二龍,另外還有一位堂兄叫許靖,他們在年輕時每個月的初一都會舉辦「月旦評」的人物品評會,他們品評人物影響力之強,甚至是受其評論就能成名的地步。
許邵品評人物最著名的莫過於品評曹操。《三國志》注引孫盛《異同雜語》作「子治世之能臣,亂世之奸雄」;《後漢書》則作「君清平之奸賊,亂世之英雄」,當時曹操聽後,大笑而去。連揚州刺史劉繇也曾經因為怕被許邵取笑而沒有重用太史慈,更對部下說:「我若用子義,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。」所以,在那個注重品評的時代,許劭的一句品評,可能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,至於第三篇月旦評的主角,就是被許劭評為:「佐世之才」的劉曄。
劉曄字子揚,淮南成德人,是漢光武帝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,即與第一篇及第二篇的主角劉寵、劉表一樣,同是漢朝宗室,劉曄自小膽識過人而機巧,年少時已經顯得非常不平凡,而且是個非常「狠辣」的小孩。劉曄七歲的時候母親病逝,臨終前對他和比他大兩歲的哥哥劉渙說,父親劉普的僕人有誣害人的性格,害怕自己死後會出現亂局,希望他兩兄弟長大後能除去這個僕人。到了劉曄十三歲時,果然按母親的遺命斬殺了父親寵信的侍者,之後劉曄才坦然向父親請罪。劉普原先大怒,但知道劉曄的動機後亦對他十分欣賞,不作苛責。十三歲就懂得殺人,如果換作是現代,一定被當作是少年犯看待,但生於亂世的他不但得到父親的「欣賞」,更被許邵評為「佐世之才」,真的可謂時勢造英雄。
劉曄二十多歲時天下大亂,揚州有鄭寶、張多、許乾等人擁兵自重,其中以鄭寶最為驍勇果斷,才能和力氣都很突出。當時鄭寶想擄略百姓渡過長江到江南地區,看中了劉曄是當地的高族名人,想要強逼他倡導這個計謀。這時正好曹操派使者到揚州,劉曄想出一石二了之計除去鄭寶。他先去見曹操使者,論及當前時勢,並請使者在他那裡停留數日,再讓鄭寶知道消息,果然,鄭寶為了巴結曹操和逼迫劉曄,帶著數百人及牛和酒迎接使者到劉曄家。
劉曄在中門外設酒菜飯席給鄭寶部眾,自己則與鄭寶在內宴飲,並暗中叫部下弄醉鄭寶然後殺之,可惜鄭寶不好酒,部下都不敢下手。劉曄於是親手用佩刀斬殺鄭寶,並斬他的頭下來,向他的部眾恐嚇:「曹公有令,敢有動者,與寶同罪。」鄭寶部眾見此都很震驚和害怕,跑回營舍。當時營中尚有精兵數千,劉曄為防他們作亂,即騎鄭寶的馬匹到鄭寶的營門前,向一些首領陳說禍福利弊,最終眾人叩頭迎納劉曄。劉曄入營後安撫群眾,令眾人歸服,眾人推舉劉曄為新首領。但劉曄見漢室衰微,自己亦是皇室宗族,不想擁兵,於是將那些部曲都委託給廬江太守劉勳。
劉勳在江淮之間有很強的兵力,更受到孫策的忌憚,孫策曾派使節特以卑下的言辭和財寶要求劉勳代為攻打上繚城。劉勳相信孫策,更因收得財寶而十分高興,各人都祝賀,但劉曄則不感喜悅。更說:「上繚雖小,城堅池深,攻難守易不可旬日而舉,則兵疲於外,而國內虛。策乘虛而襲我,則後不能獨守。是將進屈於敵,退無所歸。若軍今出,禍今至矣。」但劉勳不聽,堅持出兵。後來孫策果然從後乘虛襲擊劉勳,劉勳失敗後投奔曹操,這時劉曄亦一同跟隨。同是皇叔,劉曄卻與劉備、劉璋不太一樣,大好機會反而不想擁兵涿鹿天下,而是將兵送給劉勳,其後又建議勳投靠曹操,從此他就成為了曹氏的謀臣。
與《火鳳燎原》的故事有一點出入,劉曄與孫家的關係不是很好,劉曄也從沒站在孫策的一方,反而是劉勳的重要謀士,可能陳某老師為了要顯露劉曄的膽識,故事中有一回說到劉曄去見于吉,說服他與曹操合作,于吉部下放出猛虎試探劉曄的誠意,在猛虎將要撲向劉曄之際,于吉部下才射殺猛虎,劉曄一直處變不驚,後來雙方達成共識,一起對策孫策。
劉曄加入曹營數年後,因多次為曹操獻策而被曹操辟為司空倉曹掾,建安二十年,曹操征伐據守漢中的張魯,任用劉曄為主簿。當時張魯弟弟張衛領兵堅守,曹操攻陽平山上各個屯寨,但山勢險峻,難以攻克,且士兵死傷甚多,糧食又缺乏,曹操於是打算撤軍,命令夏侯惇和許褚呼叫山上的軍隊撤退。此時有一些軍隊在夜時誤闖張衛(張魯之弟)別營,營中士兵大驚四散,當時在軍隊後方的劉曄見此認為可以取勝,勸夏侯惇等不要退軍。夏侯惇見後相信,於是回去告訴曹操,曹操於是進攻張衛,張衛不敵退走。
張魯不久投降,曹操得到漢中之地,劉曄算是奪了首功,之後劉曄即勸曹操趁機進攻劉備新佔的蜀地,認為攻佔漢中後令蜀人震驚,只要進攻他們就會望風歸附,否則讓諸葛亮、關羽、張飛等人穩定人心,據守險要,那日後就難以征服。但曹操不聽,七日之後有從蜀地投降的人說蜀地人心惶惶,劉備斬殺驚惶者亦不能安定人心。曹操於是再問劉曄現在可否進攻,劉曄卻說,蜀人人心已經稍微安定,不能進擊。曹操最終只好回師,及後任命劉曄為行軍長史,兼領軍隊。
漢中之戰後不久曹操就去世,黃初元年曹丕稱帝,劉曄升任侍中,賜爵關內侯。他對夷陵之戰局勢判斷也非常精確,當時曹丕問朝臣,到底劉備會否為被孫權害死的關羽報仇,大多數朝臣都是認為劉備力量薄弱,不會再發動戰爭。唯獨劉曄認為劉備一定會討伐孫權,因為劉備和關羽兄弟情重,一定會為關羽報仇。最終劉備果然於黃初二年進攻孫權,發動夷陵之戰。
夷陵之戰前夕,劉曄見孫權漸見不臣之心,建議曹丕乘虛領兵攻滅東吳,以絕後患,但曹丕不同意,等到孫權大勝劉備於夷陵,果然與曹魏的關係大不如前,這時曹丕才打算討伐,劉曄認為孫權剛剛大勝蜀漢,上下一心,而且有長江天險,不能倉卒進攻,但曹丕又是不聽,再次忽略他的建言。黃初五年曹丕親自領軍到廣陵泗口,命令荊州和揚州的軍隊並進,進攻孫權。當時很多人都以為孫權會親率軍隊抵抗,但劉曄認為孫權知道曹丕只率大軍到江北壓境,過河戰鬥者必定是其他將領,因而必定會靜待進攻,不會親率迎擊。最終孫權果然沒有來,曹丕唯有撤退。
太和元年,魏明帝曹叡繼位,進封劉曄為東亭侯,食邑三百戶。次年,遼東公孫淵脅逼叔父公孫恭讓位,自立為遼東太守。劉曄認為公孫氏佔領遼東很久,恃著海和山的阻隔,將來可能會好像胡族一樣難以制約,甚至發動叛亂。建議曹叡應趁公孫淵初登位,出其不意出兵討伐,但曹叡沒有接納他意見,劉曄的建言再一次被主公忽略,後來公孫淵與於景初元年果然叛魏,最終要司馬懿出兵才將遼東平定。
劉曄的建言總是被主公忽略,劉勳如是、曹操如是、曹丕如是,就連曹操的孫曹叡也是如此,。如果曹操能聽他的建言,拿下漢中後乘勝追擊劉備,往後劉備根本不會立足蜀地如此多年,成為曹氏奪天下的一大障礙。如果曹丕能聽他的建言,孫權不會一直長據江東直到稱帝。如果曹叡能聽他的建言,遼東應該一早收復了。劉曄的建言的確是比較大膽,不過每次都能料斷局勢,如果曹操能信任劉曄,與郭嘉在他心中的份量一樣看齊,可能在三國未成鼎足之前,曹操已經一統天下,亂世早已平定,不過這也劉曄的命數,這也可能叫做歷史的必然。
後來這位有佐世之才稱號的三朝元老,因每事揣摩上意,過於奉迎而被楊暨揭發,曹叡知道後刻意試一試他,果然曹叡說的每一樣事情劉曄都表示同意,此事之後曹叡開始將其冷落。後來劉曄知道曹叡疏遠他是這個原因,因而失心發狂,相信與于禁羞憤病逝時的心情差不多。他在太和六年因病改任太中大夫,不久出任大鴻臚。兩年後再任太中大夫,及後病逝,諡景侯。劉曄一生為曹氏出謀獻策無數,年輕時計謀被多次忽略,年老時為了明哲保身而開始奉迎主上,卻換來這個結局,真的是十分諷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