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
俊注典第六篇:所謂的「關東軍十八路諸侯」。
看《三國演義》第五回的時候,大家都會不約而同看得熱血沸騰,因為曹操刺董失敗逃離洛陽之後,在陳留發矯詔給各地,號召各路英雄共同討伐董卓,很快便有十八路諸侯分別起兵響應,更集結到洛陽附近,安營下寨,真是聲勢浩大,一時無兩。不過,《三國演義》始終是一本小說,史書倒沒有出現過「十八路諸侯」,那麼……到底當時起兵響應的又有哪些諸侯?
據司馬光的《資治通鑑》記載,初平元年正月(公元190年),關東各州郡紛紛起兵討伐董卓,共推渤海郡郡長袁紹當盟主,袁紹自稱車騎將軍,跟河內郡郡長王匡駐軍河內郡,而冀州牧韓馥則留守鄴城,負責後勤和糧秣供應,後將軍袁術駐軍魯陽,豫州刺史孔伷則駐軍穎川郡。兗州刺史劉岱(劉繇兄長)、陳留郡郡長張邈、廣陵郡郡長張超(張邈之弟)、東郡郡長喬瑁、山陽郡郡長袁遺、濟北國宰相鮑信和驍騎校尉曹操則駐軍酸棗。由於當時曹操並沒有根據地,嚴格來說不算是一方諸侯,他當時是與陳留郡郡長張邈合軍的。而且,號召諸侯共討董卓的也並非曹操,而是東郡郡長喬瑁。
若勉強要算的話,青州刺史焦和跟荊州刺史王叡也有出兵討董的打算,可是……焦和的軍隊剛渡黃河,黃巾變民就已進入其州境,怕後方空虛,只好回軍,但不久之後焦和便因病逝世,袁紹再安排部下臧洪當青州刺史,取代焦和。而荊州刺史王叡也因與武陵郡郡長曹寅不和,最後被長沙郡郡長孫堅殺死。後來董卓派遣北軍中侯劉表到荊州上任荊州刺史,取代王叡。
依以上的統計所得,所謂的十八路諸侯,若將已死的青州刺史焦和、荊州刺史王叡也計算在內的話,都只有十三路而已。
第一路:渤海郡郡長袁紹(駐兵河內郡),此時張楊亦率數千人依附袁紹。
第二路:河內郡郡長王匡(駐兵河內郡)。
第三路:冀州牧韓馥(駐兵鄴城)。
第四路:後將軍袁術(駐兵魯陽),長沙郡郡長孫堅為袁術部下。
第五路:豫州刺史孔伷(駐兵穎川郡)。
第六路:兗州刺史劉岱(駐兵酸棗)。
第七路:陳留郡郡長張邈(駐兵酸棗),驍騎校尉曹操與張邈合軍。
第八路:廣陵郡郡長張超(駐兵酸棗)。
第九路:東郡郡長喬瑁(駐兵酸棗)。
第十路:山陽郡郡長袁遺(駐兵酸棗)。
第十一路:濟北國宰相鮑信(駐兵酸棗)。
第十二路:青州刺史焦和(往酸棗途中回軍)。
第十三路:荊州刺史王叡(出兵前被孫堅所殺)。
當時的局勢雖然很混亂,不過各個州的刺史,在史書中仍清楚被記載下來的,而當時沒有明確表態,而又沒有出兵的其餘刺史包括:徐州刺史陶謙、幽州牧劉虞、揚州刺史陳溫、益州牧劉焉、交州刺史朱符等等。由於《三國演義》把孔融、陶謙、馬騰、公孫瓚、張楊、孫堅和曹操也計算在內,因此就得出了十八路諸侯討董這一虛構事件。
至於《火鳳燎原》故事中,駐兵酸棗的諸侯,分別是袁紹、王匡、韓馥、孔伷、劉岱、喬瑁、袁遺、公孫瓚和曹操等等,而根據公孫瓚的推斷,袁術軍其實也在酸棗附近,其目的是為了接應其兄長袁紹部署攻擊冀州。至於曹操、孫堅則是唯一肯出兵追擊董卓的部隊,可惜曹操最終戰敗;而孫堅為了救洛陽大火而留在洛陽,沒有追擊董卓。
所謂的關東軍諸侯,其實只是一群各懷私心而聚在一起的軍閥,他們聚眾於酸棗吃喝玩樂,明知董卓近在咫尺卻不出兵,最終更不斷發生內訌。喬瑁被劉岱殺死;袁紹奪去韓馥的冀州;袁術攻擊袁遺;公孫瓚殺幽州牧劉虞;袁紹、公孫瓚成為仇敵;袁紹、袁術兄弟反目,劉表殺死孫堅等等……導致關東軍迅速瓦解。
自董卓被呂布殺死之後,所謂的關東軍諸侯其實早已不再是聯盟了,最終曹操漁人得利,得兗州不久又出兵攻徐,最後更打敗強敵袁紹,慢慢把各州統合起來,之後成為北方最強的霸主。曹操死後,其子曹丕更取代漢朝,建立魏國,與劉備的蜀漢、孫權的吳國鼎足而立。
寫這篇文章不是要批判《三國演義》將十一路諸侯加到十八路,更沒有挑戰《火鳳燎原》真確性的意思。畢竟在下不是有名的「學者」,何況《三國演義》是小說;《火鳳燎原》是漫畫,並不是真實的史書,若每樣東西都要跟史書去寫的話,那就沒有藝術創作可言了,對嗎?
補仁媒體:http://www.vjmedia.com.hk/articles/2015/10/13/118058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